声明:本文内容均是根据权威医学资料结合个人观点撰写的原创内容,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,为了方便大家阅读理解股票配资门户论坛,部分故事情节存在虚构成分,意在科普健康知识,如有身体不适请线下就医。
一条令人震惊的新闻上了热搜:“男子三伏天连续吹空调,突发心梗去世!”很多人不敢相信,空调,居然能“要命”?但医生的回答是:“不注意细节,真可能要命!”
三伏天最怕不是热,是你不会用空调
2024年7月,全国多地持续高温。上海、重庆、武汉等地气温一度突破40℃,用空调几乎成了刚需。但与此同时,空调相关的健康问题也频繁发生。
热射病、心脑血管意外、呼吸道感染、面瘫、、过敏性哮喘……这些都和不当的空调使用有关。据《中华急诊医学杂志》统计,仅在2023年夏季,各地因热相关疾病就诊人数超12万人,其中约30%与空调使用有关。
空调不是“杀手”,但不当使用就是“帮凶”。
医生提醒:空调不是万能的“避暑神器”
第一医院急诊科副主任指出:“空调给了我们清凉,但也改变了人体对温差的敏感性。三伏天高温高湿,如果空调环境控制不当,很容易造成血管收缩、免疫力下降,甚至诱发猝死。”
特别是心脑血管患者、老人、儿童、孕妇和过敏人群,更是高风险群体。
三伏吹空调,这8个细节关乎生死
1. 温度不能太低,26℃是底线
很多人一进屋就开到18℃,图个凉快。但室内外温差超过8℃,血管剧烈收缩,极易诱发心梗或脑卒中。国家卫健委建议:空调温度设置在26℃最合适,既能降温,也不刺激血管。
2. 不要对着身体直吹,尤其是头和后背
空调直吹很容易引起面瘫、肩膀僵硬、颈椎病发作。中国康复医学会专家指出:长时间被空调风直吹,面部神经容易受寒,导致面瘫,俗称“空调脸”。
3. 不宜整夜开空调,尤其是睡觉时
很多人习惯整夜开空调睡觉。但深夜气温下降,体温调节能力变差,极易受寒引发感冒或腹泻。建议设定空调“睡眠模式”或定时关闭,睡前可搭配薄被保暖。
4. 定期清洗空调滤网,避免细菌滋生
空调滤网如果长时间不清洗,灰尘、霉菌、军团菌会在风中传播,引发呼吸道感染、甚至“空调病”。中国疾控中心建议:家用空调至少每1-2个月清洗一次滤网,一年请专业人员深度清洗一次。
5. 保持室内湿度在40%-60%之间
空调运转时会带走空气中的水分,导致室内空气干燥,诱发干眼症、鼻炎、咽炎。可以使用加湿器,或者在房间内放一盆清水,尽量保持空气湿润。
6. 空调房内要通风,每天至少开窗2次
长时间不开窗,室内空气污染物积聚,二氧化碳浓度升高,容易引发头晕、胸闷、乏力。建议每天早晚开窗通风各15分钟,替换新鲜空气,减少病菌滋生。
7. 出门前提前关闭空调,避免温差冲击
从26℃的空调房一下冲进35℃的室外,身体还没准备好,血压、心率可能骤变。建议出门前提前10分钟关空调,给身体一个适应过程。特别是老人和心脑血管患者,更不能忽视这个细节。
8. 空调房里多喝水,多活动
空调房空气干燥,身体水分流失加快,血液黏稠度升高。同时,久坐不动也会增加血栓风险。建议每小时站起来活动一下,每2小时喝一杯水,促进血液循环。
三伏天,空调病最容易“偷袭”的4类人
空调病不是某一种具体疾病,而是多种因空调导致的综合性健康问题。根据《中华临床医学杂志》分析,有4类人最容易“中招”:
· 老人:血管弹性差,温差刺激易诱发心脑血管事件。· 儿童:免疫系统尚未成熟,容易感冒、发烧。· 慢性病患者:尤其是糖尿病、高血压、冠心病患者,对温差调节能力较弱。· 上班族:长时间待在空调房,缺乏运动,饮水不足,容易头痛、疲劳、易怒。
正确使用空调,不是“讲究”,而是“保命”
很多人觉得这些提醒是“唠叨”,但每一个细节都关乎健康甚至生命。
2023年,北京协和医院公布的一项研究指出:有高血压史的中老年人,在三伏天如果连续在低温空调环境中工作超8小时,心脑血管事件风险上升4.2倍。
医生不是要大家不用空调,而是告诉我们:空调要用得“聪明”,别用成“伤身工具”。
夏天怎么过,才最健康?
除了正确使用空调,三伏天还有几个健康“加分项”:
· 每天喝水不少于1500ml,可加点盐或柠檬,防止电解质流失;· 避免剧烈运动,选择早晚凉快时段轻度锻炼;· 饮食以清淡为主,多吃绿豆汤、冬瓜、西瓜等祛暑食物;· 午间适当小睡,有助于恢复体力,缓解疲劳。
鸿岳资本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